對於拯救台灣沒落小鎮,我一直很有興趣。今年五月很幸運,有機會參加在新北市馬崗漁村一趟地方創生的活動。我帶著我的筆記型電腦,從高雄輕裝出發,來到台灣最東邊這個只有三十位居民的漁村,來一趟數位遊牧小旅行。
馬崗一日地方創生的行程結束後當天晚上八點,我必須要有一處安靜的空間,上線教一堂商業英文課程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行程這樣安排很趕,且晚上不確定會有網路和空間教書,壓力會很大,但我為了要把握這次難得的參與機會,我準備白天好好參與活動,晚上趕到馬崗附近的另一個小鎮大里住青年旅館。至於為什麼沒有到同樣鄰近的福隆,是因為福隆沒有便宜的住宿選項。
大眾運輸交通:搭乘台鐵到福隆火車站,再搭乘公車856、F831、GR19A(20分鐘),或是搭乘計程車前往馬崗(10分鐘)。
目錄
台灣地方創生小歷史
其實,我對地方創生有興趣已經好幾年了,從十年前開始尋找自己家族的族譜,到找到我們家發源的台南小村,找到祖墳,從中再慢慢感知到城鄉差距,十年前的我開始慢慢發現,自己正在目睹一場台灣農村沒落的歷史,而這個歷史中其中一個事件,就是正在消失的台南老家新港。
小時候每次回老家,看到的都是阿公阿嬤家附近的老一輩,他們總好像漫無目的地在柑仔店附近緩慢移動。慢慢地,這些老一輩慢慢消失,包括我的阿嬤,取而代之的,是一棟棟的透天樓厝。村落中總是非常安靜,因為沒有車流,也沒有小孩子的吵鬧聲。
以往我認知的地方創生活動,都以為是台灣草根發起的活動,寫這篇文章前稍微在網路上閱讀了一下,才發現原來地方創生是台灣國發會在2018年底推出的國家計劃,全台總共有134個鄉鎮區被列入地方創生的優先名單。*日本其實也有地方創生的歷史,而藝術季(祭)也是他們常用的推廣方式。
我用遠見製作的《你的家鄉會消失嗎?》選單,查了一下台南老家新港,會不會也有消失的危機?不查還好,一查發現西港區人口亮紅燈,正有消失危機。其實,知道了也不太驚訝,我爸爸、叔叔、阿姨,就是台南新港人口外移的那一代,他們長年都沒有住在新港了。就農村的人口外移,是我從小到大看到的歷史進行式。
地方創生的重點是人*,讓台灣這些「無子化」的村莊,再次有人進駐,而馬崗藝術站團隊這次準備要將人流帶回馬崗漁村的方式,就是在馬崗以藝術接近人與大自然的生態,同時以藝術吸引都市人潮,再以當地潮間帶導覽、海味嘗鮮的活動,以及引導參與社區活動,像是淨灘、藝術共創,讓來訪的人認識馬崗漁村的聚落歷史、生態,以及時空轉變下面臨的危機。
馬崗大自然景色
從福隆火車站前往馬崗的路上,看到的是一片山林蓊鬱,抵達之後,看到的「社區活動中心」大門深鎖,反而是正對面的廟宇前,有一個年紀大的長輩,蹲在地上整理曬在地上的石花,和周遭的中年男子大聲聊天。
看這個年紀大的長輩身軀瘦小,自然心生憐憫。沒想到,接下來才發現,她就是我們今天潮間帶活動的嚮導,講話不僅丹田有力,還很喜歡開玩笑,深蹲再站起來完全不是問題,在珊瑚岩礁上爬上爬下,讓我們年輕人完全跟不上。
馬崗依山傍海,主要馬崗漁村就正對著海邊,從村落中的小吃店與攤販,你很快就可以看到當地特產是什麼:鮑魚、小卷、石花凍飲。你也會發現,這個小鎮真的沒有什麼當地人,大約90%都是遊客,當地人就是蹲在地上曬石花的老人家,也有腰間戴著塞滿石花、海菜的海女大姊,還有零星兩、三間小吃店的工作人員。
馬崗漁村面對的那一片海邊,就有幾處非常平坦的潮間帶,也是遊客喜歡拿著網子前往挖寶的地方。非常有趣的是,遊客手上拿的網子都好像是小時候抓蝴蝶的網子,長長的竹竿尾端套上塑膠網的那種,我看著一群一群手中拿著七彩抓蝴蝶網子的遊客,心想海女阿嬤心中不曉得是什麼感覺?她會覺得這個有用嗎?
若你到這裡數位遊牧,記得也到附近香蘭的海邊看看,這裡有一處山比較聳俊,深綠的山坡直落深藍的海水,是我永遠都看不膩的景色。
馬崗時空變遷
馬崗的時空變遷,可以從帶我們潮間帶導覽的海女口中略知一二。
帶我們到馬崗潮間帶探險,採螺、石蚵、石花、海菜的導覽,是一生都在馬崗做海女的陳罔市。我一聽到她的名字是罔市(台語發音,翻譯成國語的意思就是「隨便養養、姑且養一養」的意思),不自覺皺眉,低聲笑了一下,自己再用台語唸了一下「罔市」這個名字,想要體會一下每天被叫「罔市」的感覺。這個當初被「隨便養養」的海女,現在是馬崗地方創生的大使呢!
當被問到已經做海女多久了,罔市說她十五歲就開始做了,而現在年紀大了,就無法像以前一樣,那麼常去採海味了。
「十五歲就開始啦,做到現在十八歲,不要做了啦!」她靦腆地開著玩笑,身旁的年輕人也跟著笑了起來。
我們一群人穿好浮潛溯溪鞋之後,我轉頭看著還坐在地上的海女阿嬤,一邊擔心她等一下會不會膝蓋無力站不起來,一邊觀察她腳上的特殊裝置。我看著這雙自製的釘鞋,看起來非常陽春,但海女阿嬤就這樣穿著它,帶我們在濕滑的潮間帶快速遊走,岩石爬上爬下完全不是問題。老人家不是都要很擔心她摔倒骨折嗎?越想越覺得罔市生命的堅韌度,應該是她身旁這群年輕人的上百倍。
舊時代的馬崗居民,主要以從事沿岸漁業以及養殖九孔、鮑魚為主,當地盛產的石花草,居民會採集後加工製成海燕窩、寒天等相關產品販售。
時代更迭之下,馬崗漁村在地年輕人長年外流,一直到現在,馬崗當地居民只有約三十人,來來往往的人潮,幾乎全部都是福隆車站開車、騎腳踏車過來看潮間帶,或是吃午餐的都市遊客。
我看著周圍古色古香的石頭屋,看著眼前上了年紀的海女阿嬤罔市,陷入懷舊的惆悵中,突然覺得海女阿嬤是穿越時空,引領我們上台灣這片土地想給我們上的一堂課,讓我們看看過去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如何。
常常,只要你願意停下腳步,逛逛台灣海島各個鄉間,在地球各角落晃晃,到大自然中,不管是山上或海邊,只要你停下來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已經很多,那我們消耗那麼多額外資源,製造那麼多垃圾,想要達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?
馬崗藝術地方創生活動
跟著馬崗藝術站團隊規劃的行程,我們一天體驗了木板拓印藝術創作、潮間帶導覽、潛水採海膽、鮑魚,也參與了淨灘的活動。
淨灘
我們每個人戴著手套,拿著長夾和很貴的新北市垃圾袋,到馬崗漁村附近的香蘭海邊,把所有能夠看到的寶特瓶、玻璃罐、保麗龍,以及許多不屬於海洋的垃圾,都撿起來。淨灘結束之後,竟然也有至少七大袋垃圾呢!
潮間帶導覽體驗
海女阿嬤帶我們到潮間帶採石蚵的時候,除了不忘讓我們拿著小鋤頭,親自敲敲看石蚵,海女阿嬤也一直餵食我們新鮮的石蚵,這種就地挖掘的食材,現挖現吃,讓我親自感受到台灣這片土地的豐盛,突然有種非常自由的感覺。
潮間帶導覽時,海女阿嬤也親自下海採石花,看她熟練地,每幾秒鐘就抓起一把把石花,動作敏捷。她告訴我們石花有很多種,下面這兩種是鳳尾(右邊較長的)和小本(左邊較短的),採起來的石花要做成石花凍,要放進大量的水中大火烹煮約30分鐘,把石花過濾掉後的液體,冷卻後會慢慢結凍,再加進冬瓜露、蜂蜜或糖的調味,就是我們喝到的石花凍飲。
邊採石蚵、石花,大家在周圍清澈的海水打過的潮間帶中,也看到非常豐富的潮間帶生態!尤其海蜈蚣(陽隧足)、寄居蟹到處都是,還有很多螺類和海參類的海生動物,仔細蹲下來看,也可以看到很多隙縫中的海膽、螃蟹,我甚至看到一條海蛇!
潛水採海膽、鮑魚
馬崗藝術站的團隊也帶著我們一群人到一處養石蚵的池子浮潛,採了一大箱海膽!活動結束後,大家幫忙把所有海膽都放回石蚵池裡。
公民參與藝術創作:木板拓印版畫製作
這次辦活動的馬崗藝術站團隊真的非常用心,除了設計了一連串認識當地大自然、生活型態的戶外活動以外,也辦了一個小小的藝術工作坊,而這個藝術工作坊的作品,全部都會擺在馬崗村子裡的石頭牆上,今年八月的馬崗風潮藝術季兩天週末,也會把這些作品拿來義賣。
這次木板拓印版畫的活動,團隊準備了三種可以拿來拓印的魚類,都是馬崗漁村附近可以看到的魚種(白毛、目孔、硬尾),我們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先在魚的輪廓塗上白色水性油漆,再把魚的輪廓在一個空白的木板上壓出來,最後,運用自己的藝術天分和想像力,把魚上色!
在每天生活步調那麼快的城市住久了,來到馬崗,和大家在三合院裡,拿著筆刷慢慢思考,慢慢著色,這麼放鬆又療育的生活,真的很適合長居在匆忙大都市的人來體驗一下。
馬崗風潮藝術站團隊
這次參與的地方創生活動,是今年2023年八月馬崗風潮藝術季的前哨活動,帶領這次活動的團隊是有地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廖誌汶(廢墟餐廳創辦), 主辦單位是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。在我們淨灘開始前,廖誌汶非常用心地解釋馬崗過去到現在養殖石蚵的歷史,也對於淨灘程序詳細解說。我們聽解說的這個小小的「廢墟」,就是八月馬崗風潮藝術季團隊目前的據點,全部由團隊自己從零到一搭建起來,據點小屋設施到目前都還在持續建構中。
在完成一整天的行程之後,馬崗藝術站團隊非常用心地幫我們準備火鍋、烤肉的晚餐,不僅有雞肉蔬菜湯麵,還有烤鹹豬肉、啤酒,甚至還有烤鮑魚、九孔!
本來要非常浪漫地在海邊,夕陽下,慢慢地生火、烤肉,吃圍爐,但台灣東北角無法預測的天氣,就在我們大火升起來之後傾盆大雨,大家急急忙忙把所有食物、器材,迅速移到藝術站棚子下,大家團團擠在一起,看著外面滂沱大雨,這樣的風景當作一天活動的結尾,真是別有一番風味!
地方創生與數位遊牧
這次我到馬崗數位遊牧,發現不限地點限制,已經有移動收入或線上收入的這群遠端工作者,其實就是進駐台灣這些地方創生據點的最佳人口,因為這些選擇邊旅行邊工作的數位遊民,他們生活地點非常彈性,只要到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,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創生據點間自由移動。
再者,已經有能力可以在線上創立移動收入的數位遊民,許多都從事網站經營、文字工作、行銷、自媒體工作型態的工作者,正是台灣這些偏鄉最佳的推廣人員,運用這些數位遊民現代的科技能力,可以讓更多台灣人重視當地村落特色文化保留、生態保育,進一步加入社區參與,或帶進國外旅客觀光、國外數位遊民長居。
而且,這些選擇數位遊牧的人,比起一般假日遊客更有能力、時間深度體驗這些充滿人味的偏鄉小鎮,比起路過的旅客,他們能夠成為當地長期旅居的居民,不僅可以帶動當地服務產業的興起,也可促進當地特色文物、建築的保留,非常適合與地方創生的計畫共同推廣。
馬崗附近住宿推薦:
大里驛青年旅館
地址:宜蘭縣頭城鎮濱海路六段317之2號
背包客房一晚台幣600元(打電話直接訂比Booking.com訂便宜)
2023馬崗藝術季旅遊資訊
希望今年大家有機會可以來到馬崗這個地方,體驗台灣一般旅行很難體驗到的當地海女文化。報名馬崗團隊舉辦的活動,也歡迎使用我的折扣碼享折扣:supermei55
【馬崗海邊小村落|藝術共創x海女文化|小旅行 (6/3 – 9/30) 】
◆ 活動費用:$1480,使用折扣碼後 $1180
◆ 大人活動費用:$2180,使用折扣碼後 $1880
◆ 6-12歲活動費用:$1280,使用折扣碼後 $1080
- 聯絡人:請到Instagram上追蹤 Demi @sssyuuu 或作璿(ㄒㄩㄢˊ) @joewanginthesea 發布的第一手消息。
- 活動主辦單位: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、有地股份有限公司
資料來源:
《你的家鄉會消失嗎?》
《陳美伶:城鎮美化只是配套,地方創生核心是hold住人》
Mei是誰?
我是一位已經「數位遊牧」邊旅行邊工作近五年的線上英語口語教練,也是一位長期旅行背包客、自媒體創業者。探索世界是我的生活方式,挑戰自我是我追求更多自由的管道,分享世界溫暖的一面給大家,是我想改變世界的方式。
我從背包旅行成癮而開始創造線上移動收入,用我15年以上英語教學經驗創立Super Mei English,社友獨特設計的【30天英語口說一對一高效班】、【跨文化英語社交能力班】、【勇敢開口保證班】,帶我的學生高速增進英語口說能力,同時創立【Super Mei English Club】讓學員有個充滿正能量、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。目前除了經營自媒體創業,也開心地沉浸在我愛的旅遊文章創作,將我每天發現的感動、邂逅分享在我的Instagram。
歡迎你訂閱每星期Super Mei Travel 電子報,看我更多極簡數位遊牧經驗故事、自媒體線上創業的經驗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