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中在海外數位遊牧兩年後「回家」,接受全新的自己。

海外疫情兩年後回家接受全新的自己

從回家到台灣第一天開始,我就一直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。因為疫情,第一次兩年沒有回台灣,第一次感受到一種回家的矛盾。強烈地格格不入的感覺,又因一入境就要隔離兩週而被更加放大。我明明就在自己家,但是卻哪裡都不能去,感覺像是很開心見到一個老朋友,但這老朋友卻刻意與自己保持距離,讓我心中有點受傷。

矛盾的感覺,來自似乎所有事情都與回國的預期相反。為什麼台灣好像什麼都沒有變?但為什麼都沒變,我卻好像很多事不知道?好多的為什麼,我感覺我好像到了一個新的國家數位遊牧,但是這明明就是我自己的「家」。

「家」的生活環境變陌生了

海外疫情兩年後回家接受全新的自己

在防疫旅館第一週時,我常常開窗透透風。我記得每打開窗戶,就會聞到一股非常熟系的味道,每次聞到這股味道,我的腦袋會馬上告訴我這是台灣特有的味道,但我卻說不出這味道的名字,就好像我的學生聽到一個英語單字,知道這是英語的聲音,但頭腦就是沒有辦法把聲音和意思連在一起。

「欸,我每次打開窗戶都有一個味道,好熟悉,但是是什麼味道啊?」唯一在場可以讓我問的,就是正在和我一起隔離的老公。

「就機車的油煙味啊。」老公回答。

我想,怎麼可能。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我,對油煙味再孰悉不過,怎麼可能會說不出來。我想,應該是潮濕的味道吧?還是飯店附近小吃店的油煙味?

想好久,想到第二週,我充滿台灣知識的那一塊頭腦,終於醒來了:沒錯,就是機車的廢棄油煙味。

同時,我遠望高雄市景的天際線,看到一層淡黃色的雲霧。

現在,我坐在一間早餐店吃鍋燒意麵和蔬菜蛋餅,剛剛被隔壁修車店突然傳來的大聲充氣聲嚇到,突然覺得吃飯旁邊竟然有一堆機械器材和廢棄機油,吃飯的地方卻不只有食物的味道,挺有趣的。

「這裡怎麼有點像多明尼加?也有點菲律賓的感覺。」我心裡默默想著。

台灣,好像失去了「我家」這個特殊地位,變成是我數位遊牧國家的其中之一,被我拿來互相比較了。

毫無預期的語言隔閡

海外疫情兩年後回家接受全新的自己

回到台灣,我遇過會需要再習慣台灣人的溝通方式,但我絕對從來沒想過,一般生活上會有我聽不懂的單字。

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到便利商店買東西,店員和我說「載具會員需要嗎?」我愣了好幾秒…我想載具是什麼?載具會員是什麼會員?

更讓我驚訝的是,我回問店員載具是什麼,她還一臉疑惑地回我:「蛤?」我在想,是我中文變差,還是我整個人變笨?

到捷運站,售票員講的話我好多都聽不懂,什麼票券?信用卡綁定是綁什麼?我怎麼連買個捷運車票都困難重重?沒有一個問題知道怎麼回。

再加上從去年開始辦線上講座,就開始覺得自己中文好多字都要想幾秒才出得來,開始有點對於自己的中文講得不道地,有點愧疚、不安全感,回到台灣之後遇到這些情況,更加強我這樣的感覺。

一切種種,就好像是我終於見到好想見的老朋友,但是我已經忘記可以和他溝通的語言。

回家後,我看到已經消失的我

回家後,從老朋友對待我的方式,我看到已經在消失中的我。

「等你開趴!」高雄朋友這樣說,但是,疫情以來都不能開趴的我,現在已經把開趴的社交時間都拿去創業了。

「什麼時候吃飯聊聊天啊?」老朋友這樣問,我開心地看著我的月曆,卻發現好多時間都已經被自媒體讀書會、線上教課塞滿,或是有很多我想上的騷莎課、陶藝課,或是去健身房的時間。

偶爾,我感覺他們好像在對空氣說話,他們以為的我,是兩年前的我,其實已經不在了,而我看著他們對著講話的那團空氣,我也看到我以前的這樣子。

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,有點像是靈魂出竅的感覺。

數位遊民重回社會

海外疫情兩年後回家接受全新的自己

很開心的是,我回來之後,和身邊有聯絡的朋友提到我感覺格格不入,很多人都聽得懂的,可能因為這群人都曾是旅人,或者因為他們都是我在沙發衝浪認識的朋友吧。

有一個朋友跟我說:「對阿,當你回到一個社群,你就有要盡的責任了。」這句話真是當頭棒喝。

回來台灣之後,每天生活感覺都很有摩擦感,總是覺得太忙,沒有自己的時間。殊不知是因為我已經忘記,活在一個如此緊密的社群裡,有朋友會來約很好,有懂我的朋友很好,但是我會有這些朋友就是我之前花時間經營的,我們好的壞的一起度過,我會花時間和他們一起笑,當她們哭時,我也願意花時間在他們旁邊。回來之後這個社群對我的期待,也是像之前一樣。

疫情兩年間,在海外被迫要避免過多與人的接觸,讓我變得習慣不需與人交涉,生活不需配合別人,變得喜歡自己一個人。反而,回到大家很開心迎接我的家鄉,一開始要再融入感覺非常有困難。

突然很多約,感覺卻感到有點不自在,突然有很多飯局和外務,感覺工作沒有時間作壓力很大。

怎麼解決不適應?

其實格格不入還蠻讓我煩惱的。我對於回台灣充滿期待,但是回台灣之後,接連遇到種種預料外的不適應,我心中有很深的愧疚感。

回家,但是什麼都不熟系時,有種罪惡感,好像是爸媽在電話裡問我:怎麼那麼久沒有回來啦!

接受

後來發現,我許多的不適應,是因為回家後的感覺不如預期中平順而造成的,我覺得應該很順但卻很卡,應該要一切都很熟系但卻很多都不了解,我覺得應該要馬上就可以開趴見所有朋友,但是卻不行。

其實,主要問題不是這些不適應的發生,而是我一開始的預期是錯的。當我都已經在海外住了兩年,又經過疫情封城的改變,一路上自己摸索開始邊數位遊牧邊創業,這個旅程上交的朋友,我們一起花時間聊的天,這些理當是會改變我的。

我有不適應,才是正常的。

我意識到,台灣本來就只是我數位遊牧旅行中的其中一站而已,因為我還是會再出發旅行。人生不也就是這樣嗎?

一意識到這點,我就開始接受,心情也平靜下來了。

和身邊朋友聊聊

當我心中不平靜時,很幸運的是身邊有很多當初沙發客認識的旅人,可以和我聊聊。

「回到一個你有社群的地方,不僅可以享受溫暖,但也有責任。」朋友這句話提醒了漂流已久的我「community」的概念。

「隨著時間跟經歷的累積,看待事情的想法與感受也會不同,而且你現階段的人生目標也跟以往不同,所以換個角度想,會不適應反而是很正常的。」我的讀者和我說的這句話,這樣讀起來很簡單明瞭,但是我讀起來,就有一種人給我拍拍背,說「我懂你」的溫暖感覺。

「想看看世界的時候,說走就走,想全心全意投入事業的時候,就放手一搏。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順序可能跟你不太一樣,但人生沒有標準範本。就我看來,旅遊與投入工作,都是很重要的人生經歷喔。」我聽到我的讀者這樣和我說,我真的開心的笑了出來。「活在當下、順其自然」,不就是這樣的道理嗎?我怎麼忘了呢?

以新的我再次迎接家鄉

海外疫情兩年後回家接受全新的自己

想要再次融入高雄的生活,我決定開始正視我的改變。我和我自己承認我,現在的我就是喜歡花時間發展我的創業,承認我的中文有點不順,接受我不再需要每週都兩三次趴踢的需求。

我以新的自己,重新看我的家鄉,以兩年來數位遊牧、旅行的心情,重新探索高雄。

我開始漫步在高雄市區的小巷子,我發現蛻變中的高雄,突然發現高雄也有加拿大蒙特婁的可愛,有許多很美又適合工作的咖啡館,碼頭附近也多了很多具設計感的海濱步道,開始注意到三多商圈附近之前都沒有注意到的酒店聚集。

我開始去台灣我從小都沒有去過的地方,去了一生只去過兩次的台中閒晃一個星期,從來都沒有去過的雲林海邊鄉下「三條崙」村,再去之前在民雄念書都不敢去的民雄鬼屋,到嘉義梅山走走,也難得有機會好好在一個路邊的小茶園閒晃。

目前逛到最特別的小角落,應該就是彰化的鹿港了吧!鹿港老街是真的老街,巷弄中都還有人在居住、生活,不像其他縣市都只是拿來賣觀光客的紀念品的老街。

想到這裡,自己笑了出來,我開始在台灣數位遊牧了,也在這一刻,我的心真正穩定下來了。

感覺自己回到旅途上的我,才終於覺得我「回家」了。接受旅行多年後已經改變的自己,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。

如果「家」是讓人感到舒適的地方,那對現在的我來說,走在旅途中,就是回我的家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